菱形、三角形、圓形及其他相連成組的變形圖案等。比較典型的有:"圈帶紋"或稱"串珠紋",多為輔助紋飾,流行于商周時期;"三角云紋"常交錯其他紋飾,流行于戰(zhàn)國時期;"菱形斜格紋"多見雜以"渦紋"和"S"形圖案,流行于戰(zhàn)國;"環(huán)帶紋",舊稱"公字紋",表現為連續(xù)的"S"形波浪帶圖案,上下充填"竊曲紋"或環(huán)紋,流行于西周晚期;"竊曲紋"很早就見于《呂氏春秋》的記載,"竊曲紋"的變化很多,如蜷曲若雙環(huán)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,有兩端內曲呈一如意頭狀者,不一而足。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。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,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(xù)的,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。三門峽戰(zhàn)國編鐘青銅器小件
青銅具有熔點低、硬度大、可塑性強、耐磨、耐腐蝕、色澤光亮等特點,適用于鑄造各種器具、機械零件、軸承、齒輪等。青銅器的類別有食器、酒器、水器、樂器、兵器、車馬器、農器與工具、貨幣、璽印與符節(jié)、度量衡器、銅鏡、雜器十二大類,其下又可細分為若干小類。其中食器、酒器、水器、樂器、兵器,這五類是**主要的、**基本的。折疊編輯本段運用。形成期:距今4500~4000年龍山時代,相當于堯舜禹傳說時代。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。黃河、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的龍山時代遺址里,經考古發(fā)掘,在幾十處遺址里發(fā)現了青銅器制品。三門峽戰(zhàn)國編鐘青銅器小件那時青銅器只是上層貴族享用的物品,平民百姓無法享受。
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(fā)展劃分為三大階段,即形成期、鼎盛期和轉變期。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,距今4500~4000年;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,時代包括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及戰(zhàn)國早期,延續(xù)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,也就是中國傳統(tǒng)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;轉變時期指戰(zhàn)國末期-秦漢時期,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,不僅數量上大減,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,***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,其相應的器別種類、構造特征、裝飾藝術也發(fā)生了轉折性的變化。
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**早的合金,在純銅(紫銅)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,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,與純銅(紫銅)相比,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(25%的錫冶煉青銅,熔點就會降低到800℃。純銅(紫銅)的熔點為1083℃)。青銅鑄造性好,耐磨且化學性質穩(wěn)定。青銅發(fā)明后,立刻盛行起來,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-青銅時代。2015年3月28日,河南省周口市發(fā)現一處戰(zhàn)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,發(fā)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,其中的一把青銅劍,保存完好,十分罕見。青銅器歷史悠久,早在夏朝,就已經能生產很復雜的青銅器,如酒器爵、食器鼎以及青銅工具、兵器、樂器等。
戰(zhàn)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。經過幾百年的兼并***及以富國、強兵為目的的***、經濟、文化**,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,具有**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**終建立,傳統(tǒng)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,鐵制品已***使用。社會各領域均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,器物大多日用化,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,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。如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。***乘駕四馬,車上有棚,御者為坐狀。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,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,極其精巧。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,通體施以彩繪。第二乘馬,長3.17、高1.06米,可以說是迄今發(fā)掘到的形制巨大、結構又**復雜的青銅器。青銅器上有灰塵,可以用軟布、軟毛刷或是軟毛撣子等。孟津青銅劍真品
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,外范要分割成數塊,以便從模上脫下。三門峽戰(zhàn)國編鐘青銅器小件
凡鑄金之狀,金與錫黑濁之氣竭,黃白次之;黃白之氣竭,青白次之;青白之氣竭,青次之,然后可鑄也。"這是符合冶金學道理的。在青銅混合熔鑄中,首先是不純物質揮發(fā),所以產生"黑濁之氣"。其次,錫熔化揮發(fā),于是產生"黃白之氣"。溫度再上升,銅熔化揮發(fā),又產生"青氣"。到"青氣"出現,銅、錫完全熔化,青銅合金冶煉完成,而后就可以鑄成器物了。荀子說:青銅器的鑄作在于"刑(型)范正,金(銅)錫美,工冶巧,火齊得"。③這說明鑄范的制作、原料選擇、冶鑄技巧、火候的掌握等環(huán)節(jié)都要掌握好,才能鑄造出好的器物。三門峽戰(zhàn)國編鐘青銅器小件